清晨六点,我站在长安西市刚开张的胡饼铺前,羊油混着芝麻的焦香钻入鼻腔。波斯商人用生硬的官话向我兜售琉璃盏,而我正盘算着用刚接到的「丝绸之路线人」任务报酬,能不能在宵禁前凑够去敦煌的路费——这是我在「时隙」平台度过的第37个清晨。
当我第一次戴上全感官交互头盔时,后颈传来的细微电流让我想起儿时坐绿皮火车的酥麻感。「时隙」的开发者管这叫「时空晕眩」——从21世纪跃迁到其他纪元的必经仪式。平台首页的青铜纹旋钮缓缓转动,泛黄羊皮纸上的墨迹逐渐显现:
时代 | 推荐角色 | 隐藏技能树 |
秦汉 | 边关驿卒 | 能尝出不同郡县井水的咸淡 |
南宋 | 临安画舫乐师 | 听得出汴京遗民的口音误差 |
工业革命 | 蒸汽机检修工 | 记得住伦敦每条暗渠的走向 |
记得有次在北宋汴京,我选的「说书人」角色自带「市井传闻」被动技能。在州桥夜市吃碗馓子的功夫,就听到三个版本的「官家最近微服出宫记」——后来这些碎片信息,竟帮我提前三天预判了金明池争标时的突发骚乱。
平台的任务设计团队里藏着真正的考据狂魔。上次我在安史之乱前的长安做「胡商护卫」时,接到的日常任务包括:
完成「扬州盐商账簿核对」连续七日后,我的算盘技能自动升到3级。某天在瘦西湖画舫上,突然听到邻桌客人提到「广州十三行的红毛番最近在收购生丝」——这就是触发「海上丝绸之路」资料片的密钥。
「别急着做主线任务,茶肆里跑堂的闲聊往往藏着更大的世界。」这是我在洪武三年的南京城学到的教训。当时为了收集「白粮北运」的路线情报,我在龙江驿蹲守了现实时间整整两周。
平台底层那个叫「蜃楼」的AI引擎,每秒钟都在处理来自《东京梦华录》《马可波罗游记》等287部典籍的语义信息。更绝的是他们研发的「时间锚点」系统:
有次我在1905年的莱比锡大学图书馆,用「时隙」特制的玻璃干版相机拍下某份手稿。三个月后(现实时间三天),居然在1912年的上海商务印书馆见到了这份文献的中译本——这种跨越真实出版周期的设计,让我对着屏幕发呆了整整十分钟。
现在你应该明白,为什么我总在凌晨三点还戴着交互手套。上周在开罗集市,我用半个月时间帮香料商人重新设计了驼队行进路线,省下的三天路程让他们多赚了15个第纳尔。作为报酬,我得到半罐用努比亚蜂蜜腌制的椰枣——这罐子现在就在我的现代公寓里,标签上写着「公元1347年,马穆鲁克王朝」。
窗外传来洒水车的音乐声,我摘下头盔咬了口冷掉的披萨。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敲出《梦溪笔谈》里记载的「燕乐二十八调」,这是上次在北宋教坊司卧底时留下的肌肉记忆。电脑屏幕突然亮起,新任务提示正在闪烁:「检测到用户已掌握三种以上古代音律体系,是否解锁『敦煌乐谱破译』专项挑战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