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杀青”一词在现代最常出现在影视剧片尾,但它的起源远比我们熟悉的荧幕文化早了近两千年。
起源:竹简时代的“防腐技术”
战国至汉代,古人将竹片作为文字载体时,需先用火炙烤新鲜竹简,逼出水分(即“杀”去青竹的湿润),防止虫蛀开裂。这道工序被称为“杀青”,处理后竹简表面沁出竹汗,故也称作“汗青”。司马迁在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中提到的“杀青”正是指此,文天祥诗句“留取丹心照汗青”亦沿用此意。
演变:从书写完成到创作收尾
随着造纸术普及,“杀青”逐渐脱离具体工艺,演变为“定稿”的代名词。古人将文章定稿于竹简或纸张后,便宣告“杀青”,这一用法至今保留在出版领域,指书籍完成校对、可交付印刷的阶段。
现代:影视行业的“关机仪式”
20世纪影视业借用“杀青”代指拍摄环节结束,主创人员常以“杀青宴”庆祝。此时剧组不再补拍镜头,进入后期制作,这一用法因行业影响力成为大众最熟悉的场景。值得注意的是,戏曲界沿用“封箱”一词完成类似表达,可见不同领域对“结束”的意象选择差异。
古今词义关联
无论竹简防腐、书籍定稿还是影视关机,“杀青”始终承载“终止加工,进入最终阶段”的核心含义,成为中华文化中“完成态”的独特符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