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五点,当第一缕阳光刚爬上东边山头,老鸦窝的灌木丛里就传来扑棱棱的振翅声。灰背鸫叼着蚯蚓掠过水面,红嘴蓝鹊在板栗树枝头跳来跳去,远处芦苇荡里还能看见苍鹭细长的脖子——这个被当地人戏称为"鸟窝子"的山间盆地,每天要迎接上百种鸟类的晨间聚会。
老鸦窝坐落在三县交界的褶皱山脉中,四周海拔800米的山体像母亲环抱婴儿的手臂,把这块10平方公里的盆地护在怀里。正是这特殊地形造就了"冬暖夏凉"的微气候,让候鸟们在这里找到了完美驿站。
食物类型 | 老鸦窝 | 普通山林 |
水生生物种类 | 87种 | 平均32种 |
浆果供应期 | 全年8个月 | 3-5个月 |
昆虫密度 | 每平米150-200只 | 每平米50-80只 |
鸟类学家张明远教授曾用"垂直社区"形容这里的植被结构。从贴地生长的蕨类到30米高的古树,六个植物群落层次给不同习性的鸟都安排了住处。
茂密的芒草从就像天然防盗网,这些地面活动的鸟儿在草茎间穿梭时,连最狡猾的赤狐都难以发现它们。
2-5米高的灌木丛里,枸杞和忍冬的枝条自然编织成带阳台的居所,既方便观察四周,又能随时享用红彤彤的小浆果。
二十多棵百年枫香树撑起巨大的绿色穹顶,树洞和枝杈间的平台足够让猛禽们悠闲地晒太阳。
当地村民自发成立的护鸟队,用最质朴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净土。65岁的王大爷每天巡山时,总要往口袋里装把谷子:"那些受伤的鸟啊,就像来串门的亲戚,得给口热乎的。"
保护措施 | 老鸦窝 | 常规保护区 |
巡护频次 | 每日3次 | 每周3次 |
社区参与度 | 83%常住居民 | 平均45% |
违法捕猎事件 | 2019年起零记录 | 年均2.3起 |
这里的生物链就像老式挂钟的齿轮,每个环节都严丝合缝。水藻滋养浮游生物,小鱼小虾跟着繁育起来,吃鱼的翠鸟多了,控制鱼群数量的天敌也就到位了。去年春天,护林员还拍到五只朱鹮在浅滩踱步——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已经有十多年没在华东地区出现过了。
夕阳西下时,成群的椋鸟在空中变换队形,翅膀拍打声和远处放牛人的山歌混在一起。护鸟队的李大姐正在检查红外相机,她说最近总拍到些叫不上名字的鸟儿,"说不定是从哪个好地方慕名而来的新邻居呢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