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得第一次看《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》韩版是在大学宿舍,半夜两点抱着纸巾盒哭得稀里哗啦。第二天全寝室眼睛都肿得像桃子,互相打趣说这是"悲伤后遗症"。这部2009年上映的催泪弹,确实用温柔刀把观众的心划得生疼。
车艺莲和李凡秀的演技真是绝配。男主张哲凯遗传了父亲的绝症,母亲留下存折离家出走。女主宋媛媛父母车祸身亡,两个被世界抛弃的人,在高中相遇那刻就注定要互相取暖。他们同居十几年保持着微妙距离,直到哲凯病情恶化,决定亲手把爱人推向别人。
| 版本 | 韩版(2009) | 台版(2018) | 日版(2020) |
| 导演 | 元泰渊 | 林孝谦 | 波多野贵文 |
| 主演 | 李凡秀/车艺莲 | 刘以豪/陈意涵 | 大泉洋/长泽雅美 |
| 票房 | 267万人次 | 2.38亿新台币 | 12.3亿日元 |
| 主题侧重 | 生死与成全 | 都市孤独感 | 记忆的重量 |
元泰渊导演特别擅长用生活化场景捅刀子。比如哲凯总在媛媛睡着后,用拇指轻轻摩挲她眼角的痣;存钱罐里攒的不是硬币,而是每天想对她说的话的小纸条。这些日常琐碎比大哭大闹更有杀伤力,就像温水煮青蛙,等你发现痛时早已逃不掉。
电影里的道具现在还能在首尔电影博物馆看到。褪色的情侣卫衣、媛媛的素描本、甚至哲凯最后躺的白色病床,每件展品都像在低声诉说未完的故事。策展人说常有观众摸着玻璃柜默默流泪,最夸张的有个女孩连续来了七周。
当年在韩国掀起"临终关怀"讨论热潮,很多年轻人看完电影带着父母去做体检。有个白血病患者在论坛写:"终于有人拍出我们不是等死,是在认真活完每一天"。据说原著作者收到237封读者来信要求改写结局,但她坚持悲剧才是对生命的致敬。
配乐大师李丙雨这次用了大量环境音。雨声、医院仪器的滴答声、甚至咖啡杯碰撞的脆响,这些声音像隐形的催泪弹。特别是片尾雪花飘落时的音效,混着极轻微的呼吸声渐渐消失,每次听到这首歌,鼻子都会酸酸的。
记得当年横扫各大奖项时,李凡秀在百想艺术大赏上说:"这个奖应该给所有认真告别过的人"。后来才知道,他拍戏期间刚经历亲人离世。或许正是这种真实的痛楚,让每个眼神都带着灼人的温度。
最近发现好多咖啡店推出"悲伤特饮",薄荷巧克力拿铁叫"初雪的味道",海盐焦糖玛奇朵取名"最后的拥抱"。看来这电影的后劲,十年过去了还在持续发酵。或许就像电影里那句台词:"悲伤不是结局,是我们活过的证据"。
要是哪天你去首尔,可以去麻浦区那条著名的樱花隧道走走。电影里哲凯推着轮椅带媛媛看花的地方,现在长椅上总放着未拆封的纸巾。风吹过的时候,花瓣落在空椅上,恍惚间好像看见那两个笑着流泪的年轻人。